巴西柔術,對我來說,是個曾聽過卻也讓人好奇的武術,直到約兩年前的暑假,我們家思考要讓小孩去學習防身術之際,開始涉略巴西柔術的相關訊息。
巴西柔術(Brazilian Jiu-Jitsu)與柔道(Judo)又有什麼不同呢?
柔術(Jiu-Jitsu)源自於日本古代戰場上,短兵相接近距離搏擊的技術,主要控制對方的關節,並利用許多肢體上的槓桿與絞技來降服對方,因此除了能以技術以小搏大之外,能夠短時間在戰場上制服對手,進而開始迎接新的戰鬥,由此可知,柔術是一項很講究實戰與效率的格鬥技。
十九世紀初,柔術家嘉納治五郎的弟子,前田光世移民至巴西,在當地受到格雷西家族很大的幫助,為了回報,前田將古柔術傳授給家族長子Carlos Gracie,Carlos進而將柔術傳授給弟弟與子女,在這樣的基礎上,逐步形成新的流派,巴西柔術(Brazilian Jiu-Jitsu)。
而嘉納治五郎在日本把傳統柔術中較危險的動作除去,將其體育化,發展成為柔道(Judo),至今柔道仍是相當受歡迎的武術與體育比賽項目。
格雷西家族的後代,Royce Gracie與Rickson Gracie在世界級的格鬥比賽中大放異彩,也讓巴西柔術更廣為人知,甚至於推廣至全世界。
常有朋友問我,為何要讓小孩去學格鬥技?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,第一是強身與防身,這點不用多做說明,大家都能認同。
第二是面對失敗,我們希望小孩能受到挫敗,接受失敗,面對失敗,體會勝敗乃兵家常事,這點在格鬥比賽中都是赤裸裸的,因為都是一對一的比賽,勝負已定之際,汗水之外常常看到的是淚水,少數痛苦的眼淚,更多的是不甘心的淚水。
第三是運動家的精神,我們希望小孩能從中學到,子曰:「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」(賽前互相行禮,賽後互相致敬,即使競爭,賽後我們都還是朋友。)
基於以上的原則,我們的孩子很幸運的,在新竹找到很棒的道館與教練們,學習巴西柔術。
孩子們在道館上課的過程中,絕大部分的時間,我都在場觀看教練們授課,從第一堂課到現在,我也在旁看了快兩年,我個人很在乎的習武之人該有的品德、賽前與賽後禮儀,教練們都非常要求。教練們準時授課,課程中的技術演練與實戰對練非常扎實,對於技術細節很講究之外,並顧及學生練習中的安全與提醒。對於教練群,我個人非常欽佩,或許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,物以類聚,教練們認真執著的質性還真是相似。
我的兩個孩子在學習巴西柔術的過程中,歷程很不一樣,老二似乎悟性較好,很多動作很快就能領悟,從初期的比賽中就是常勝軍,也因為常勝,而不懼戰,雖然偶敗,還是會有不甘心的淚水。
老大的學習就很不一樣了,學習的過程中沒辦法很專注,動作的演練也需要再三提醒,對練中常常會犯同樣的錯誤被教練指正,從初期的比賽中,他就是常敗軍,一場也沒有贏過,有時候還慘敗,到後來他也懼戰了,甚至於想要放棄巴西柔術,我們希望他不要放棄,能繼續堅持,也接受他暫時不要比賽的要求。
不比賽,只練習的好日子過了約半年,我跟老大約定了無論輸贏,只要參賽就有重賞,終於打動了他去參賽。
一直以來,我們是重視過程勝於結果的父母,我們不太在乎比賽的輸贏,相反的,我們還希望他們能經常遇到失敗,只是這一次,我們真心的盼望,老大能夠贏”一”場,只要一場就好了!有沒有名次並不重要,因為我們知道,贏的感覺能促進他對於學習巴西柔術的正向循環。
或許是籤運還不錯,或許是他已經夠”資深”,大兒子今年終於贏了人生中第一場巴西柔術正式賽,終於,我發現了他賽後上課中的眼神不太一樣了,很專注,不再像過去偶爾放空,偶爾魂失蹤。
看著自己的小孩學習,深深覺得父母難為,儒家、道家還是法家的教育方式,或許在每個父母心中都曾不斷拉扯,大家最終還是希望孩子能成為善良、堅強、有毅力,能勇於面對人生中挑戰的人。
我認為不管任何形式的武術或運動競技都有這樣的特質,能夠砥礪一個人的人格,不管是從小、青少年、壯年甚至於老年,都有適合的武術或運動能鍛鍊自己的體魄與心智,有時候只有一個人,總是缺乏動力,找找身邊愛好武術或運動的朋友們,一起去鍛鍊自己吧!
衷心感謝巴西柔術教練群:Jeff教練、小葉教練、智鴻教練、Amity教練與鼻子教練對於孩子們的悉心指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