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隨筆分享 跨越捷運喋血案的創傷

跨越捷運喋血案的創傷

by 林祐民
發佈: 上次更新: 1.4千 瀏覽


今年五月二十一日的這一天,台灣民眾的情緒波動一定非常大,前一天是2014520(愛你一世我愛你),看臉書得戴墨鏡,因為版上一堆甜蜜的閃光文。

二十一日這天早上,驚醒大家的是芮氏規模5.9,震央於花蓮的地震,想起連日下不停的強勁梅雨,上班鐵定塞車,即使穿了雨衣,還是得溼漉漉的進辦公室,心情非常鬱悶。

然而,當天傍晚發生於台北捷運的隨機砍殺事件,造成22人受傷、4人喪命,更是讓大家的心揪著,全部籠罩在悲傷與恐懼之中。

這樣的恐怖事件撼動全國,將造成民眾精神性集體創傷(Collective Trauma),根據國外的研究,美國於911恐怖攻擊後,全國有將近40-50%的民眾經歷過一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症狀,如落淚、無助、失眠、焦慮、恐懼、惡夢、無法集中精神或缺乏安全感等,甚至於對突來的聲音、閃光或人群的移動,感到過度的焦慮與緊張。部分恐怖攻擊事件中的生還者,甚至於會感到自責。

這樣的創傷對於每天要通勤台北市捷運的人或其他民眾,都是新的考驗。

我們能做些什麼去幫助有類似症狀的朋友呢?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,相關行動其實也可以歸納為法鼓山創辦人,聖嚴法師的名言: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。

面對它:可以關心這個事件後續的發展,但不要整天守著網路新聞或電視媒體,如果您的家人或朋友有這樣的情形,請勸導他們,一天只看一次重點新聞,了解進度即可,莫一直籠罩於事件中。

接受它:有的人透過靜坐、禱告、瑜伽等活動平靜身心,有的人透過運動或與人討論來抒發情緒並得到正面能量,這都是情緒很好的出口。

處理它:若您自己,家人或朋友症狀嚴重,影響正常作息與工作,請正視關心他們或協助就醫,可以找鄰近的身心科(精神科)診所或醫院就診,會有專業的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提供協助。

放下它:恐怖事件不該造成人與人之間更疏離,我們得跨越它往前邁進。

當您想像到現場的畫面:受傷的女乘客跑出捷運車廂高喊:「裡面有人有刀子在亂砍,千萬不要進去」,62歲的阿伯英勇的與兇手搏鬥,其他人趁機圍上制服,「路過」的護理長指揮現場為受傷民眾止血,並實施心肺復甦術,其他傷者被救護員緊急送至鄰近醫院,醫護人員在急診進行搶救並呼叫全院同仁到急診支援…這一路上,有一個兇手,但有許許多多的「超級英雄」們在為大家付出。

美國的911恐怖攻擊、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及奪走77條命的挪威殺人魔事件,都造成了群眾集體的心理創傷,而如今不幸在台灣發生了這個恐怖事件,人與人之間必須更互相關心,更同理心對待,彼此扶持,我們一定能一起走過!

圖片來源: woodleywonderworks, C.C. licensed

參考資料:
1. Healing Collective Trauma, http://www.healingcollectivetrauma.com/
2. 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as a Collective Trauma, http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blog/feeling-relating-existing/201304/the-boston-marathon-bombing-collective-trauma
3. Collective trauma: Its impact and how we heal, https://arguably.bangordailynews.com/2013/04/19/people/collective-trauma-its-impact-and-how-we-heal/
4. 9/11, a Mindfu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e Trauma, http://www.examiner.com/article/9-11-a-mindful-reflection-on-collective-trauma
5. Searching for and Finding Meaning in Collective Trauma: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9/11 Terrorist Attacks, 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2617710/

您可能有興趣

關於我

316945687_573130901486421_5418759761954895837_n

藥學士和醫學資訊碩士,在偶然的機緣下,拜師學習了命理與風水等五術。
我真誠的希望能透過正統的命理及風水學,幫助更多的朋友,了解人生中感情、事業及財富,順勢而為的方向。

©林祐民 命理風水與人生 2010-2024

預約服務